星期三, 5月 16, 2007

Try to be nice

  某日,身處筲箕灣,走在地鐵站的通道,迎面而至的一青年人(十大傑青都三十開外,四十在望了吧)把我截住。
  「先生,可否借幾元給我乘車?」那青年問道。
  我由上而下快速地把那掃描了一次。男性,中國藉,三十多歲,黑髮,中間界,頭髮有點長,有點油,中等身裁,面寬下巴尖,兩頰下陷,小眼睛,身穿深藍色格仔襯衣,深色直腳牛仔褲。
  「尚欠多少?」我打量了他兩眼,開口問道。
  「五元。」他手裡拿著一個兩元道。
  二話不說,我掏出錢包取零錢,雙目卻緊盯著眼前的男子。
  「多謝。」男子收下五元硬幣,就向地鐵出口走了。
  整個過程,只花了十秒。
  事後回想,我「借錢」給他的原因有三:
  一:他是一個四肢健全,年輕有力的男人。
  二:他「開價」合理。
  三:但求心安而已!
  怎麼「一個四肢健全,年輕有力的男人」反而讓我願意「借」錢給他?原因說來有點奇怪。正因為如此好端端的一個男人,怎麼看也不會讓人泛起同情/憐憫/愛惜/可憐之心,要他開口問一個陌路人借錢,恐嚇不容易吧!換著是自己,絕對是情非得已的情況下方會如此行事。當然,這是全然的以己度人。
  原因二不消多說,如果他開口要二十元,我都要考慮考慮。那五元是否真的要來乘車,存疑。但肯定不夠他買白粉/k仔/籃精靈(天拿水還可能)。
  不過說來說去,原因三才是主因吧!許多事情,做了未必有回報,甚至明知極有可能是「戇居」之舉,但我們為了心安,還是會去做的。付出那五元,不會令我 feel good,但至少不會令我因為自己沒做而 feel bad。
  這事說來功利,但做好事,原來可以很功利。
  讀報見金維宜的文章介紹美國去年出版的一本書,叫《The Power of Nice》,兩位作者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創辦人。她們奉行的「好人政策」(欲知詳情,請買本書回去參詳),據說令「公司人事和諧、人才流年率低、不用花常規那麼多的成本去聘人和付離職費等等」。
  我想沒有員工會反對公司對自己好的,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裡:

做過 nice 的事不一定立時就有正面報酬,它如播種,播過就忘記,種子自己會開花結果,必有人得益、欣賞。與人為善可以產生骨牌應。你對人好,人對你好,多好。所謂好,可以只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如對人客氣、多禮、多給小賬、讓座、為人開門、開車讓路讓人、同事講的笑話不好笑也笑笑,如此而已。在與人爭上車開始的一天,整天不開心,而為人扶一下門得回一聲「謝謝」,已經感覺良好。

  做任何好事都絕對不問回報,這樣未免矯情。就算不說實質利益,至少我們會期望人家在得到幫助之後會報以感激。可是現實是殘酷的,有時我們會「熱面貼上冷屁股」,更有些人會「好心像雷劈」,更有甚者會恩將仇報。但請不要氣餒,因為我們做好人的終極目的,其實是讓自己 feel good 而已。試想每天都可以 feel good 地生活,這不是最大的回報嗎?

(P.S. 關於如何做好人,我最認同「同事講的笑話不好笑也笑笑」這一項,所以同事們,請識做,下次我搞爛 gag 時不要再報以:「哈哈哈,好好笑」了。)
(P.P.S. IQ 題:為何本人會那麼留意那位借錢青年的樣貌特徵?答中有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