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15, 2006

不同的人生 一樣的歌舞--潘迪華

  潘迪華在信報發文,回應一位「梁君」的文章《一代人有一代的人生》。該文說潘姐姐:「努力過界,向比自己年輕三代的人載歌載舞。」
  這位「梁君」,該是梁款吧。文章,我應該是看過的,但以我那「過目即忘」的本事,過了目,就忘了。倒是那句話有點印象--非常梁款的句法。
  潘姐姐說:「稱賞也好,挖苦也罷,『一代人有一代的人生』,倒真是可圏可點。」
  我想潘姐姐言重了,梁款筆走偏鋒,貌似辛辣,實則自嘲居多;狀若挖苦,卻是由衷的讚賞。

...每個人都覺得壓力沉重,公司倒閉,工人失業,教師徬徨,十幾歲的學生就覺得生無可戀,結束人生,了卻責任...

  真是字字千鈞呀。「結束人生,了卻責任」--到底是了卻了誰的責任?父母?教師?政府?還是自己?

不錯,一代有一代的人生。我的人生未必值得大寫特寫,但不要說比我年輕三代的年輕人,即使比我年輕一兩代的人也不太可能經歷到。「第三代」的年輕人對那個時代有興趣,與其紙上談兵、隔岸觀火,倒不如跟他們分享我的親身經歷。......有人認為以前那一套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很無知。每段人生的長短、遭遇雖然都不同,但德育、公民教育這些人生的基本規則卻從來不受時間限制。怎樣「做好自己」?什麼叫做「有辱國體」?如果在大學行走多年的老師還未能成功給孩子們灌輸這些觀念,那麼由我代勞一下,應沒有大問題吧。

  世界之所以還可愛,全因為有潘姐姐這樣的有心人。

香港人在殖民地時代毫無選擇情況下學好英文,學做家丁,學習英國式的假道學。回歸之後,這邊廂批評學生的英文退步,那邊廂某些「高級學者」寫的中文,文不文,白不白,國不國,粵不粵,即使英再好,可是連自己的文化、文字都弄不清,這是可悲、可笑還是可恥?

  這段就真的可圈可點了。這麼說來,曹仁超的文章亦屬「文不文,白不白,國不國,粵不粵」的一類了。
  不過全文我最喜歡的,卻的這一段:

記得六十年代在歐洲時,每逢那些洋鬼子問我:「Are you Japanese?」我就會無名火起,冷冷回答:「I am Chinese from HK, do you see I have big eyes?」

  嬉笑過後,細心一想,四十年過去了,今天國人抬起頭來,周遊列國。所到之處,洋鬼子為之側目(或者瞪目),不問亦可知閣下是中國人。不知道「這是可悲、可笑還是可恥?」

[+] 全文閱讀...

星期二, 5月 09, 2006

中國式離婚

  離婚不是新聞;中國大陸的人離婚也不是稀罕事;但在重慶人和鎮,98%的夫婦離了婚,此事更成了洛杉磯時報的特稿,這可算新聞了吧。

  二三十歲的年輕夫婦離婚,理由是:感情破裂。
  四五十歲的不算很老夫婦離婚,理由是:感情破裂。
  八九十歲的老夫老妻離婚,理由還是:感情破裂。
  看來,感情這回事,比瓷器還不如,動不動就「破裂」了。
  「感情破裂」也都算了,離婚還要「歡歡喜喜」的,比結婚還高興?這可是「超英趕美」呀,老外都自嘆弗如。

  一切還得由一份九八出台的文件說起。

1998年,重慶市出台一個55號文件,文件裡說明,農轉非群眾拆遷安置時,除了每人補償21000元外,房子按每人20平方米的來計算,一家三口的話,正好可以分一套6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如果離婚,那單身的一方可按優惠價格購買一套40平方米的一室一廳。價格是750元/平方米,僅為市場價的3/10。

  中國式離婚,為的就是那一屋半瓦。
  九八的文件,為何醞釀至零五才「井噴」?

這都是因為2003年10月實施的《新婚姻法》使離婚手續變得快捷方便。以人為本的55號令和以人為本的《新婚姻法》一經相逢,就使人和鎮出現如此荒誕不經的離婚盛況。

  不要以為那些農民,都是跟香港那對領綜援,遊泰國去大檔的夫妻一樣寡廉鮮恥;他們如此做,正正突顯了農民在整個「走資」浪潮中的弱勢。

...其實誰願意離婚啊,人家不知道,好像我們這些人離婚是欺詐國家給我們的房子,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給我們的補償過低。因為就在土地沒有被開發時,村民收入可不止這些:1996年時,這個集樂村就被評為當地的小康村。因此,採訪中小湯再三說明,千萬別以為他的街坊鄰居是一群刁民,他們根本就是最老實甚至太老實的農民,絕沒有搞假離婚這樣的創意。

So, whereas farmers elsewhere took to the streets with their picks and plows demanding higher compensation in protests seen across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the folks in Renhe took a gamble with their marriages.

  這絕對是一場賭博。賭贏了,你會多了一間房子;賭輸了,你除了沒了房子,沒了錢,還會沒了丈夫。

"We are miserable! There are broken families everywhere," said Wang Fen, a 58-year-old grandmother who lost her husband of 40 years to what she considered a fake divorce. "We were very happy before. But he had a change of heart and married a younger woman."

  你會賭嗎?

南方都市報四月十四日的報導

[+] 全文閱讀...

星期六, 5月 06, 2006

因環保之名......

  五月二十號,地球日,綠色和平的創辨人之一,Patrick Moore(現已離開綠色和平),在其成立的 Greenspirit Strategies 的網站上發表一篇題為《How Pesticides are Saving the Earth》的文章。
  文章陳述了一些平日你不會在傳媒上看到的,有關農藥的研究數據,亦指出了到底「有機食物」其實有多健康。
  

99.99% of the pesticides we eat are natural chemicals -- something anti-pesticide activists never tell the public. So those who turn to organic food are not avoiding most of the pesticides humans ingest, because most of these pesticides are naturally occurring -- and like their synthetic cousins, they pose negligible risk to human health.

  如果這世界真的完全禁絕農藥,人類的健康是否會有所改善,仍是未知之數,但立竿見影的是貧農和貧民將先走上絕路。
  
Worse, eliminating pesticides would make fruits and vegetables more expensive, thereby decreasing consumption and increasing the risk of disease. A research analysis titled Benefits of Crop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on Canadian Food Production, Nutrition,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SafeFood Consulting, Inc., 2005) found that without the use of pesticides, crop yields would drop by 30% to 50%, largely because of losses to insects and pests, and retail food prices would jump by at least 27%.

  當然,Patrick Moore 與綠色和平之間的恩恩怨怨,令不少人質疑 Moore 的公信力。自他在八十年代因不滿綠色和平內的「environmental extremism」而「反出」綠色和平後,他的言論有着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就是他在一個由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 舉辦的學術會議上宣稱「global warming and the melting of glaciers is "positive" because it creates more arable land」。
  環保份子表揚 Global Warming,可見世界變了。
  但似乎人變得更快。
  上月中,他又再撰文支持用核能代替化石能以舒緩全球變暖的現象
  哦?既然 global warming 那麼 positive,那還要舒緩些甚麼呢?
  不怪得有人說他根本不是環保份子,而是徹頭徹尾的大騙子、跨國企業的大打手。
  岔遠了,對於環保,自己談不上有甚麼建樹。平日只會盡量把垃圾分類,塑瓶鋁罐報紙等會抽起交給隔壁的老婆婆,買報紙不要膠袋,僅此而已。
  對於身體力行,提倡環保的人,我是打從心底裡敬佩的。可是近年環保組織的一些處事手法,卻令我感到疑惑。
  遠的不說,就以年前搞得滿城風雨的「孔雀石綠」事件為例,擾攘經年,最後卻發現「要每日食二百斤魚才會中毒」。老友,日食二百斤魚,你未毒死都先脹死啦!
  再說近日的毒菜事件。事值復活節,正好趕上各大報頭版。整件事,你會發覺依然跳不出:「超標>>長期食用有害>>市民冇啖好食>>懷疑政府失職」的怪圈。
  不是說食物安全不值得關注,而是所用的手法的問題。環保組織在發佈這類檢查報告時,羅列數據事實之餘,是否應該提供其他環保相關的訊息呢?可能他們有提供,但是這些訊息,早就淹沒在那鋪天蓋地的「毒菜食死人」的報導之中。
  本地主流傳媒喜愛譁眾取寵,已不是新聞,環保組織跟傳媒打交道亦不是今日之事,難道這個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嗎?在一輪人人自危之後,大眾對農藥的使用,是否有更深入的認識?
  還有一類調查報告,我是十分不感冒的。
  這陣子又有一個
環保觸角去年訪問三十間學校,了解招聘教職員的情況,發現他們新學年平均招聘四個教職員,每個職位收到48封求職信,推算全港1130間中小學,一共收到超過21萬封求職信,耗用121萬張紙,等於砍伐103棵樹。

  說實話,我真覺得這些人是吃飽了撐著,太無聊沒事可幹。
  甚麼聖誕卡、利是封不環保,現在好了,連求職信亦不環保。以此推之,用廁紙極不環保,大家都效法古人用竹片刮吧!
  世界上有許多事物,是不能以「環保」去衡量的(至少不是首要考量)。寫信絕不等同於電郵;聖誕卡跟電子賀卡是兩碼子的事。其實要論耗費紙張,辦公室裡每日列印的大量文件才是主角。推動環保,是否應該從此處著手呢?而且,現今的伐木企業,有的會採用可持續的方式經營,即他們會一邊伐木,一邊種樹,以保持森林的覆蓋率(記得林行止專欄提過,但手上卻沒有資料)。
  讓大眾知道多一點的相關知識,讓他們知所取捨,總好過年年跟市民計較聖誕卡利是封求職信用了多少棵樹,又或者次次對我們說:閣下食乜Q都有毒。

[+] 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