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0, 2006

  昨午跟舊同事聚餐,席間,有舊同事表達了對前景的憂慮,舊同事T聽後開導說,若要更上層樓,必須有所付出。問題是,T口中的「付出」,包含了相當的「色相」成份。
  要成功,當然要付出,但到底要付出的多少,底線又在那兒,則人言言殊。對於T的說法,我感到懷疑。
  望著一個比自己年少的人,對另一位跟其同齡的人侃侃而談的樣子,我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絲的笑意,曾幾何時,自己也是這樣子吧!當然,自問不能跟T相提並論。娛樂圈出身的他,轉戰多個不同的銷售領域,無論人脈識見,均不是我能比擬的。我只是覺得,那銳氣背後,總給人一種年少氣盛的感覺。
  想到這裡,嘴角的笑意更濃;濃得像杯咖啡,開始有點苦澀了。今日的T會帶給我這種感覺,那當日遠不如人的自己呢?至少,我認為T有「氣盛」的資格;而當年的自己,除「乳臭未乾」之外,恐怕只有「貽笑大方」。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上星期同事M考核新同事A的產品知識,結果不太理想。A說公司在入職培訓方面全無章法,什麼事都要自己摸索,實在吃力得緊。M回應道:這裡就是如此。作壁上觀的我忍不住插科打諢一番。
  「咁我就唔幫你喇!」我轉身對M說:「你以前唔係咁架,但經過歲月嘅磨練,你慢慢冇左當日對工作嘅熱誠,冇左o個種樂於助人嘅精神。咁係唔得架!」
  「我就唔同呢......」頓了一頓,我接著道:「我不嬲都冇。」
  說完,在同事的爆笑聲中,我卻愣住了。本來是純粹的插科打諢,最後竟變成十分的自嘲。至此,我發現那抹掛在嘴角的笑意,除卻三分的苦澀,只餘下七分的自嘲。
  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時變得不再年少氣盛;亦不知道自己是在何時把那本已不多的銳氣消磨貽盡;我只知道經過歲月的磨練,自己變得益發內斂世故。
  我曾為自己的「內斂世故」自豪,但後來,我開始懷疑這種自豪,只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自己是否有成:
  以錢:僅夠糊口而已。
  以地位:不值一提。
  以工作成就:有嗎?
  結論,只有「一事無成」這四個字。
  曾幾何時,年少氣盛;曾幾何時,感到懷才不遇;曾幾何時,更覺得時不予我。我慶幸自己清醒得早,很快就明白到際遇不佳,就要更努力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而機會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然而,自己有好好的準備嗎?
  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只是我不做而已。
  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只是沒機會而已。
  既然如是,為何我不做得更好,藉以去爭取有所作為的機會呢?
  我對自己說:我不想太辛苦--尤其在經歷的人生的無常後。
  無疑,打從自己無緣無故的出現心侓不正後,我發現人真他媽的太脆弱了。今天還好端端的一個人,明天也可能會忽然「打柴」。縱然這幾年已無大礙,但心裡的陰霾總是揮之不去。
  所以,做人為何是那麼辛苦呢?不停的準備、不停的等待機會、不停的向上爬,為的,到底是甚麼呢?
  我並不拒絕機會,我亦嚮往更廣闊的舞台,可是我到底願意為此付出多少呢?
  筆走至此我忽然明白到,自己不是不願意去付出,而是不願意為眼前的東西去付出。
  作為家中的獨子,背負著的,除了形而上--家人的期許,更有形而下--一家人的生計。兩都均使我不能任意而為,凡事都要三思為行,因為牽涉的,不獨是我一人。
  曾經想過拋下一切,遠遊他方。現在看來,如果自己是孑然一身的話,我還真的做得出來。
  「...作出選擇的,永遠是自己;雖然,可供選擇的,並不由你。」對於自己這一句話,我又有了一番新的體會。
  自己心裡的一角,終究是有團火。
  還好,終究還是有團火。

P.S. 終於明白自己為何千來字的文章竟要寫上三數個小時,原因是:自己下筆之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些甚麼,而是一邊寫一邊整理著自己的思緒,難怪要花上那麼多的時間。我發現寫 BLOG 跟找朋友傾訴有異曲同工之妙。遇到困擾時,說與朋友知道,其實不是寄望朋友可以為你提供答案;反而在訴說過程中,為了讓友人了解你的困惑,你要不住的反思整件事,梳理自己的思緒,這才是最可貴的。因為在這過程中,你往往會慢慢地把握到問題的關鍵,繼而摸索到最切合自己需要的答案。

沒有留言: